本篇文章3847字,读完约10分钟

世界第一个以美元为单位的全球变暖影响评价》主张,到下世纪初,地球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失去gdp的5%到20%。

□本刊记者王以超王丰/文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11月17日闭幕的这次会议被认为对《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开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被之前更具爆炸性的报告夺走了风头。

会议开始前一周,英国政府于10月30日正式发表了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olas stern )主持的判断报告,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影响,显示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印象。

如果今后几十年内不能及时行动,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就相当于世界大战和20世纪前半叶发生的大萧条。 那时,世界上五分之一的gdp (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灰飞烟灭。

在接受《财经》的书面采访时,斯特恩说“迷人、杂乱”( fascinating and complex ),以形容全球变暖这个话题。

他早就知道,这个报告只是新话题的开始,关于全球变暖经济影响的争论还没有结束。

温室气体的功过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习惯了冷暖阴晴的变化。 但事实上,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伟大的奇迹。 它既不高也不低,没有急剧的变化,简直是完美的“生命温床”。 但是,在其他很多行星上,很快计算百度的变化是不正常的。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问题是地球是如何维持这种适合生存的环境的。

到了19世纪,科学家们揭示了最终热源实际来自太阳,太阳击中地球,一部分反射回到太空,一部分被空气体和地球表面吸收,地球变暖的谜。

然后,地球也以长波(红外)的形式向外释放自身的热量。 但是,这些放射线并不是全部返回太空。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气体吸收这些长波的辐射,使地球变得像温室一样温暖。 这些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

我感谢这些温室气体。 没有它,整个地球可能会变成比西伯利亚更冷的荒原。 但是,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过高,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话,就有可能彻底改变现有的气候系统,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混乱,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这样的第一个警告可能追溯到1896年。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化学家阿伦纽斯( svante arrhenius )说,每年燃烧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温略有上升,长时间蓄积会产生显着的影响。 二氧化碳浓度翻倍,全球变暖将上升5~6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的眼球越来越集中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 成为转机的是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 wmo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为了判断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影响、对策,设立了“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 ipcc )。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1990年,ipcc发表了第一份判断报告。 之后的1995年和2001年,相继发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判断报告。 第四次判断报告预计将于2007年正式发表。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张称意博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现在主流科学界对全球变暖趋势基本达成一致,现在的温度达到了1000年以来的最高点。

预测气候这个多而复杂的系统的一些变化规律仍然相当不明确,但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能源利用以及土地利用等,其中扮演的作用也被广泛接受。 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在整个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二百八十%,长时间稳定。 过去200年间增加到430万%,增幅超过50%。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斯特恩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报告已经考虑了科学的最新证据。 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他与英国气象局(哈利气候预测中心)、ipcc的气候专家们密切相关。

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专家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给予了认可。 “这份报告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严密的,包括世界许多组织的重要发现。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气象学专家冯又妈教授( inez fung )在《财经》中强调。

经济影响之争

但是,这一年多来完成的、20多位专家学者倾注心血的报告,经济学意义依然具有争议性。

据报告,如果不马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到下世纪初,由于全球变暖,gdp的5%到20%都有可能损失。 11月2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指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美元为单位的全球变暖影响评价”。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斯特恩说,它基于长期、世界许多地区和一系列可能发生的方案的平均比例。 但是,gdp损失的可能性达到了20%,“吃惊”的人不在少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认为,在判断全球变暖对水的供给、农业、健康、保险等的影响时,实际上选择了最悲观的研究结论 另外,在判断海水上升的影响时,也无视防波堤等设施起到的保护作用。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这是个好报告,但其中包括很多假设。 ”。 他委婉地批评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大源教授也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经济学中评价本身是一件困难的事件。 更何况全球变暖依然充满不明确性,引起争论的是自然事件。

据报告,如果人类想把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50-550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气候变化不超过人类以前的经验(也就是说温度变化在5~6度以下,这也是人类经历冰期最大的温差变化。

这显然不是奢侈的投资。 斯特恩对《财经》说,这样的支出不足以中断现在的经济增长,也不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变化。

但是,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提出疑问。 他们认为斯特恩高估了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人为低估了从现在的经济体系到“低碳(排放)经济”的转移价格。

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只是要求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2%的目标。 但是,从实际进展来看,在加拿大、日本、欧盟一点上实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到2050年必须实现60%-80%的削减。

一位经济学家、能源专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指出,目前世界能源供应的近9成依赖于以前传来的化石能源,为了实现整体变革,其价格是可以想象的。

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接受《财经》采访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长江家骏说,斯特恩的报告是《系列警报》中最新的,但“中国过于重视能源问题,相对无视气候问题”的方向确实到了重新考虑的时候了。 许多专家、学者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发出了同样的警告。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在现在的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中国等快速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强制减少温室气体的义务。 相反,清洁快速的发展机制使中国公司和政府能从碳交易中获得一点收入。

但是《斯特恩报告》发表后,气候问题有可能成为更多的新的“国际工具”,中国担心必须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斯特恩报告说,它是直接受英国财务大臣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 )委托完成的。 舆论认为布朗明年很可能接替首相的职务。 那时,英国可能会在欧盟提出更激进地抑制温室气体的政策建议。 共和党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遭遇挫折,对气候变化表现出强硬姿态的美国的姿态也缓和,期待加入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合唱”。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根据国际能源局最近发表的报告,预计到2009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靠近政府决策层的人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至少到2050年,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中国没有接受硬性的排放限额的倾向。 但是,中国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斯特恩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为了使世界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百万分之五十,不仅是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快速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将2050年的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四分之一以下。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仍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五分之一左右,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 但是,从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状况来看,如果不进行大的结构调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就不远了。

11月10日,访问中国的欧盟贸易专家曼德勒在北京发表演讲时表示,在将来的wto谈判中,有可能对“气候友好型”的产品征收更低的关税等气候变化因素。 这些实施后,显然受到“绿色壁垒”困扰的许多中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但是,也可以考虑中国在短期内大幅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面临的政策、制度、技术、资金方面的挑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经济政策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博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分公司缺乏足够的资金,缺乏实现这种变革的足够技术。 他呼吁建立类似蒙特利尔多边基金的机制,使快速发展中国家得到良好的支持。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1987年,旨在减少臭氧层消耗物质使用量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式签署3年后,正式成立了基金会,以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产品替代。 截止到今年4月,发达国家等对该基金的投资超过了20亿美元。 189个国家中有143个实现了减排目标。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现在,许多快速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建议设立同样的基金会,美国、澳大利亚等人均碳排放大国出资,以基金的形式购买“超额额”。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斯特恩也只是依赖现有机制,中国这样的快速发展中国家显然很难在财政上得到保障。 为了实现这种经济转型,每年需要投资200亿美元到300亿美元。

在技术方面,斯特恩提出了市场标准的统一和新闻的共享等国际研究开发合作。 长期关注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资本结构委员会( iccf )理事长马戈·托宁博士也向《财经》记者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共享相关的知识产权,这才是真正的“双赢”选择。” _

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本刊实习研究员宋凯琳、谢志宁也为这篇文章做出了贡献

越来越多精彩的文案参见《财经》杂志的网站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财讯:斯特恩报告冲击波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jj/1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