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0字,读完约4分钟

“我病了三年,花了四万块钱买了一瓶真药,房子没了,我的家人都被我吃了。”这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一句台词,在今年7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也是许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真实写照。面对高昂的药价,癌症患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低价的走私药品,徘徊在法律原则和人情之间。

长期以来,中国抗癌和其他原创研究药物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为解决人民群众用药贵、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进口)药品降价,包括实现抗癌药品零税率。但同时,要解决“一药”的困境,我们需要在医疗改革、医疗创新和投资方面共同努力。

2018年12月3日,由《国家商报》主办的“2018中国医药(600056,诊断)资本论坛”将隆重举行,数百名医药行业专家和上市公司高管将齐聚广州,共商医药改革、探索医药创新、探讨医药投资。

“高价”抗癌药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瑞士“格宁”来维持生命。在中国,每盒的价格是3万到4万元,一盒只能带一个月。一个病人每年的药费超过40万元。不堪重负的病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廉价的走私仿制药。这种药物的价格只有瑞士药物的二十分之一。

事实上,电影中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中国癌症人群的一个缩影。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新增恶性肿瘤病例估计为380.4万例,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分钟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

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抗癌药的价格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希望。以肺癌治疗为例,“抗肺癌药”Opo单次费用为2万元,年治疗费用约为96万元;此外,肺癌治疗药物“特效药”的价格约为每盒19,800元;从英国进口的“正品”易瑞沙在中国每片售价超过500元,一瓶30片的价格为15000元。

惊人的药品价格使整个家庭都垮了。正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所说:“我病了三年,花了4万元买了一瓶真药,房子没了,家人都被我吃了。”

《我不是毒神》播出后,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烈讨论和极大关注。

“癌症等重病患者对进口‘救命药’的需求不能买、不能拖、不能买,凸显了推动解决药品降价和供应问题的紧迫性。”李克强总理在指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确定的有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够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

如何解决“一药”的困境?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一个印度“格林”,每瓶只需500元,在现实生活中被称为“仿制药”。数据显示,仿制药与原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仿制药大国。根据《2017年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2017年11月底,中国4376家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中,95%以上为仿制药。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努力从模仿走向创新。在这一过程中,R&D实力雄厚的成熟上市制药公司如恒瑞医药(600276)、绿野制药、北大制药(300558)纷纷涌现,创新药物的后起之秀如格力、信达生物、和记黄埔等不断加大药物研发力度。在全球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创造”。

在资金方面,今年4月,HKEx修订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利可图或无利可图的生物技术企业在港上市,支持和鼓励新药研发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

此外,政府在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根据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的消息,从今年5月起,将实施三项措施来降低抗癌药的价格——进口药品将实行零关税;对已纳入医疗保险的抗癌药物实行政府集中谈判和采购;未纳入医疗保险的抗癌药物应当协商医疗保险准入。此外,最近几天,跨国制药公司降价的消息来自各省的药品收集平台。

抗癌药不只是降价一件事 一粒药的困境如何破解?

但是,要解决“一药”的困境,必须在医疗改革、医疗创新和投资方面下功夫,需要政府、医疗企业和医学人才的共同帮助。

因此,2018年12月3日,由《国家商报》主办的“2018中国医药资本论坛”将隆重举行,数百名医药行业专家和上市公司高管将齐聚广州,共商国内医药改革,探讨医药行业创新,探讨医药投资促进发展。届时,国家商报还将发布《医药强国前景——2018年中国医药产业投资白皮书》。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抗癌药不只是降价一件事 一粒药的困境如何破解?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1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