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5字,读完约4分钟

说到春节的习俗,首先想到的是压岁钱。毕竟,每一个压岁钱都包含着长辈的祝福,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礼物。

压岁钱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回头看,恐怕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最早的“压岁钱”,到后来的“压岁钱”,再到现在的“压岁钱”,虽然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美好祝福却是永恒的意义。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也被称为赢钱。它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而是铸造成一个硬币形状的娱乐物品,具有避邪的功能。在硬币的正面,通常有吉祥的文字,如“来世万岁”、“除邪”,以及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

有一个关于压岁钱的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叫“特别”的小恶魔,黑白相间,每年除夕晚上出来摸一个睡着的孩子的额头。被触摸后,孩子会发高烧并在睡梦中说话,当发烧消退时,他会变成一个痴呆和疯狂的傻瓜。人们害怕来伤害他们的孩子,彻夜不眠被称为“守护珍贵的东西”。

据说在嘉兴有一个叫关的家庭,那里的夫妇在老年时就有了孩子,并且非常珍惜他们。除夕夜,为了防止“特殊”的侵扰,孩子们一直在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用红纸包了八枚铜币,然后把它们包起来,撕掉,再撕掉,再包起来。睡觉后,把包好的八枚铜币放在枕头上。半夜,一阵阴风吹过,小黑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在他的枕头旁突然发出一道金光,尖叫着跑开了。于是这件事传开了,每个人都照着做,在除夕用红纸给孩子们包钱,这样他们就不敢再来打扰了。因此,人们称这种钱为“压岁钱”,而“宝”的发音与“旧钱”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称为“压岁钱”。

从神话到习俗 千年来压岁钱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唐朝:一种只在宫廷中才有的习俗

在唐朝,压岁钱只在宫廷中盛行。那时候,春节是“立春节”,是宫中相互膜拜的日子,民间没有这个习俗。《子·同治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了一个孩子,“玄宗亲自看了,很乐意给贵妃金银钱。”除了祝贺之外,钱在这里对洗孩子更重要的意义是老人给新生儿的护身符,用来辟邪和驱魔。

宋代:令人震惊的金钱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了春节的开始,春节被称为春节。许多原本属于春节的习俗也转移到了春节。春天分发钱的习俗已经演变成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俗。据史料记载,王绍的小儿子南岳在宋神宗看元宵节时被歹徒带走。在路上,他碰巧遇到皇家车队,南岳喊救命逃跑。后来,他开车去了皇宫,宗申给了金犀人一笔钱作为奖励。从那以后,给“压岁钱”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因此,“压岁钱”也叫“压岁钱”。

从神话到习俗 千年来压岁钱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明清时期:用红绳串铜钱

明清时期的大部分压岁钱是用红绳子给孩子们的。"用彩色的绳子把钱穿在身上,然后织成龙的形状,这叫压岁钱."在一些地方,给孩子压岁钱被称为“串钱”。

明清小说中也记载了许多“压岁钱”:

据《红楼梦》记载,除夕夜宁国府祭祖完毕,贾母回到主位,贾敬、贾赦领着孩子们向她行礼。在敬礼和接受礼物后,他们还“分发压岁钱、钱包、金、银和其他东西。”第五十三次提到压岁钱:……每个人敬礼后,他们在左右两边摆好椅子,然后按照年龄依次就座。男人和女人的仆人,两个房子的女仆也根据仆人的土壤,中间和向下敬礼,然后分配压岁钱,钱包,金银等。

从神话到习俗 千年来压岁钱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金瓶梅》第七十八章中有这样的描写:“除夕之夜,窗外梅花盛开,家家户户竹爆竹声,家家贴春联,桃符满挂。”西门清在后厅买酒,全家人都去做礼拜。西门庆和吴月娘都有手帕、汗巾和奖金。”

民国时期:有句话说“长寿”

民国以后的压岁钱基本上和今天的差不多。长辈们用红纸包了100枚铜币作为年轻一代的压岁钱,寓意“长寿”。对于成年的年轻人来说,一个银元放在红色纸袋里,这意味着“好的利润”。

现代:压岁钱的数量增加了

今天的压岁钱包含了更广泛的祝福,并且有很多方式可以给压岁钱。例如,在拜访亲戚朋友时,我会当面给年轻一代一些祝福,比如“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一些老人把红包藏起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找;有些父母在除夕夜把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旁边,这样他们的孩子早上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红包,这意味着新的一年有了新的开始。

从神话到习俗 千年来压岁钱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也增加了。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年的钱只有几美分。如今,90后和90后人们收到的压岁钱大多是几百元或几千元。如何管理(或教孩子如何管理)这些压岁钱是父母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从神话到习俗 千年来压岁钱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1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