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6字,读完约4分钟

文本/杨晓燕

在过去的两年里,银行理财一直在谈论向净值产品转型,在几家股份制银行中,净值产品的比重也在增加。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定义净资产理财产品,什么是所谓的“伪净资产”产品,以及净资产波动背后的奥秘是什么。今天,我要分手,和你聊聊天。

先看三张图片。

图1是债券基金净值(一年)的图表。图2是银行净值产品(一年)的净值曲线,它显示了一条对角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虚假净值”。我还没有发现向外界披露的净值理财产品的真实净值曲线。图3是当前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图。

什么是净值产品?公共基金是最典型的。客户承担投资风险,客户将获得与实际投资收益一样多的收益。产品的净值将定期向客户披露,基金经理将收取管理费。

从银行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与净值产品相对应的是目前主流的预期收益率产品,这种产品表面上是“预期”的,风险意味着收益可以是“浮动的”,但实际上,无论最终投资收益如何,银行一般都会刚性地支付以前的预期收益。

在以上两张净值图中,净值是“一真一假”,关键在于净值估值方法,还有资本和资产期限不匹配的问题。举个例子来理解。

假设一种理财产品投资于一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4%。假设财务管理部门筹集资金的期限为一年,那么一年后肯定会获得4%的年化收益。创造一个每日净值就是将收入的最后4%平均分配给每一天,净值曲线就像一条对角线。这叫做成本摊销法。

但同时,债券可以买卖,交易价格每天都不一样。如果估价是基于当前的市场价格,它就是市场价值法。此外,债券的市场价格有不同的口径,不同的产品类型和相应的托管银行可以采用不同的口径。如果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估价,产品净值的波动可能会呈现一条波动曲线。

如果资金和资产(债券)的期限不同,债券将在一年后到期,但理财资金的期限只有半年。如果金融管理基金的本金和利息在半年后支付,债券必须出售。此时,在使用成本法进行估价时可能会出现问题。

就像去年12月,当债券市场波动时,市场上的机构疯狂地发行债券以形成买方市场,债券价格非常低。根据成本法,客户看到的净值被逆转了4%。结果,12月份的债券买卖价格比几乎没有赚到钱,收入实际上低于净值,这可能是由银行弥补的。目前,市场上一些证券公司在收集资产管理产品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根据银监会和中国债券对银行财务管理的报告要求,财务管理投资有几种类型: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非标准、股权、商品和商品/金融衍生品等。事实上,除了标准化的债券和股票可以用市场价值法估价之外,许多其他资产基本上用成本法估价(因为它们很少在二级市场上频繁转让或交易)。

一些银行朋友和作者分享了做净值产品的经验。对于银行来说,实践结果表明,银行作为积极的管理者,承受的压力大于其能力。

为了使净值曲线看起来更平滑,不要太吓人(毕竟,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的收益波动有不同的预期),他们用70%的资金投资高收益的固定收益资产(主要是股票)。质押式回购),采用成本法计价;30%投资于债券和股票,债券按成本法估值,股票按市值法估值。净值每天计算,最新净值每两周披露一次。这些产品定期开放供购买和赎回。

扒一扒真伪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

结果,超出了银行朋友的预期,当只有30%的股票和债券表现不佳时,净值就开始下跌,占70%的65%的高收益资产无法收回。

这时,如果是可以随时赎回的产品,客户会赎回,银行的投资压力会很大;如果产品处于关闭期,压力非常小。一般来说,开放时间越长,投资压力就越小。此外,在开盘时,可以买入但不能赎回,这也是减少投资压力的一个小技巧。总之,资本一旦流出,就意味着处理资产,“浮亏”的局面就会变成“实质损失”。

因此,从选择银行净值理财产品的角度来看,选择封闭式产品或长期开放产品并不一定意味着难以控制风险;相反,真正经历了“冬天”之后,就是“春天”。

此外,与基金不同,银行通常使用资产管理计划或特殊账户渠道而不是公共基金来投资基本资产。不同之处在于,对公共基金的投资(不允许非标准投资)、估值和信息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而资产管理计划或专项账户的相关数据格式往往不同。银行每天从这些渠道收集数据,计算产品的总净值。这个看似不显眼的格式问题实际上会带来很多不便。从这个角度来看,fof无疑是一种趋势。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扒一扒真伪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1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