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4字,读完约9分钟

许多人将其归因于强有力的监督。在我看来,更根本的是行业发展逻辑遇到了问题: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开始与金融不兼容。只有当旧的已经过去,而新的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才会是忙乱的。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互助黄金行业的人一直很忙。忙于合规,忙于变革,不断行动,但前景越来越不明朗。

一方面,巨头们推出了金融技术轨道和创业平台,掀起了上市浪潮,整个行业加快了汽车金融和供应链的布局;另一方面,在短期利润之后,损失的诅咒又回来了,资产短缺和资本短缺接踵而至。对于p2p平台来说,备案的延迟使其无法摆脱身份不符合的尴尬。

许多人将其归因于强有力的监督。在我看来,更根本的是行业发展逻辑遇到了问题: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开始与金融不兼容。只有当旧的已经过去,而新的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才会是忙乱的。

(a)法院

随着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组织的流量思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流动思维下,企业以市场份额最大化为基本目标,没有利润约束,勇气和决心几乎是成功的法宝。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只要你敢投资营销,你就能变得更大更强。

让我们从付款开始。

支付战争充分诠释了互联网组织的流量思维,其中旅行领域的“支付+红包”战争是最经典的战斗。

2014年前后,为了占领线下支付门户,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分别在滴滴和快的身上下注,打了一场补贴战。仅在2014年上半年,滴滴打车补贴就超过了14亿元人民币,而快速打车也补贴了近10亿元人民币。

旅游领域的补贴战迅速扩展到离线代码扫描支付场景,支付巨头补贴商家和用户,并迅速建立了市场壁垒。

整个过程中耗费的巨额资金使得后续的互联网机构无法跟进,也使得面临利润约束的传统金融机构不敢跟进。

结果无疑是成功的。凭借补贴建立的进口优势,支付机构可以在内部部署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服务,积累大数据,开发金融技术;在外部,它可用于第三方分流,以实现流动。

在前进和后退中,支付机构不断巩固巨人的地位。另一方面,银行错过了移动支付的红利。

看看p2p领域。

借助“本息保证”机制,p2p平台将p2p金融管理这一高风险产品转变为“低风险”投资产品——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在大胆的营销投资的帮助下,这个行业迅速崛起。

在2015年之前的繁荣时期,p2p平台的规模和市场地位几乎取决于其营销能力。谁敢在营销上花钱,谁就能迅速成为一线平台。

规模扩大后,对资产获取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出。这时,一线平台开始分化。

一些平台,自建基金池,虚拟资产,玩庞氏骗局,并很快陷入灭绝,如电子租赁和泛亚;在一些平台上,借款门槛大大降低,借款利率提高,高利率掩盖了高风险。尽管采取了激进的资产策略,现金贷款窗口终于来了,忠实的妻子。

例如,某个平台采用了极端激进的市场扩张模式,仅在三年时间里就从一个新成立的小公司变成了行业前20名的平台。按成本计算,不良损失在收入中的比例一度高达50%,两年内损失数亿元。

最后,看看商业银行的表现。

2013年以来,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劲崛起,商业银行开始了互联网转型之路,但成效并不理想。

原因不难理解。互联网机构追求市场份额,而商业银行坚持利润率的逻辑,从不放弃对利润的追求。那些追求利润的人注定会失去市场份额。

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综合结果,不仅要考虑规模、利润率(净收益率)和不良率(风险控制),还要控制营销费用和成本投入。在多目标的平衡下寻求发展,往往是压葫芦浮瓢,规模有所上升,缺陷和费用也有所上升。

很容易理解,商业银行不敢断腕。

(二)乙

多亏了流量思维的祝福,互联网金融不再引人注目。一些错过最佳窗口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效仿,用流动思维来布局金融,而做金融的最初意图只是实现流动。

在流量思维下,网络金融的模式越来越基于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加金融,行业已经到了“互联网”的极致,终于迎来了“物极必反”。互联网金融开始转向金融业的本质——风险控制和强有力的监管——回报。

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大,不良风险相伴而生。

信贷规模有两面性,既能带来利润的大幅增加,又能通过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历史上看,信贷业务的短期扩张几乎被证明是一场灾难。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机构在信贷领域的探索非常受欢迎,但实际上它离不良贷款爆发的悬崖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监督,就必然会导致伤害他人的结局。

以p2p为例,2014年,p2p行业迎来了一场大爆发;2015年,该平台开始出现严重问题。如下图所示,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平均每月有145个平台出现问题。一些头平台的缺陷高达20%以上,中小型平台的缺陷更为严重,行业濒临崩溃。

2015年底,监管开始强力干预,行业高增长速度放缓,月营业额增长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现金贷款的“窗口”已经上升,高利率掩盖了高缺陷。p2p平台最终大规模扭亏为盈,暂时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化危机为安全。

支付行业的野蛮增长迎来了强有力的监管。

支付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会带来潜在的不利风险。支付的问题在于,在直接连接模式下,支付机构自行承担清算和结算功能,而支付清算和结算自然具有外部性——其影响容易扩散,强有力的监管不可避免地会齐头并进。

在银行直连的闭环模式下,第三方支付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支付结算的安全性和顺畅性取决于支付机构的自我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实际上,一些支付机构并不放心。

2016年之前,第三方支付行业处于混战状态,一些小型支付机构曾发生挪用备用金等恶性行为,严重影响市场信心,成为社会整体支付清算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2016年后,行业格局加速分化,巨头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行业风险事件大幅减少。然而,业务规模的集中使得巨头具有系统重要性,其自身的运营稳定性成为支付系统的潜在风险源。

因此,支付行业很快迎来了强有力的监管。打破直接联系,打击无照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补贴行为,确立小额一般利益的地位,并纳入主流清算体系。

p2p和第三方支付作为两种代表性的支付方式,先后成为金融的本质——风险控制和监管,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已经失效。

(3)。

以p2p平台为例,流量思维在扩大借款人方面变得越来越无力。

大规模招标模式已经停止。按照平均贷款额4万元计算,退出1亿元大规模竞标留下的缺口需要2500个小借款人来填补。我们不仅要填补漏洞,还要保持倍数的高增长,难度可想而知。

本来,在现金贷款模式下,在降低门槛扩大借款群体、提高利率覆盖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实现高增长。然而,在新的现金贷款规定后,利率上限为36%,并限制在任何情况下依赖现金贷款等。,p2p平台的产品系统经过整改和合规后不再适合现金贷款客户,也没有渠道快速获得客户。

因此,p2p平台可以通过免费营销吸引投资者,但资产方找不到爆炸式增长的路径。因此,以高价“买入”的投资者不时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促销毫无意义。

就第三方支付而言,“烧钱”和“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被界定为监管的不正当竞争手段,难以成为客户的利器。

另外,天气已经过去了。随着网民渗透率的饱和,网络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流量思维越来越不经济。

根据小米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数据,互联网巨头的客户获取成本超过100元,而且巨人具有品牌效应,流量转换率远强于中小机构,这意味着中小机构的网上客户获取成本只会更高。同时,与实现用户形式多样化的巨头相比,中小机构单一产品实现能力较差。与获得客户的成本相比,用户的单次购买行为通常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回购率,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互金启示录:流量思维的末路

当一贯有效的游戏方式失败后,从业者走上了转型之路,不断探索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没有跟上步伐,这让他们看起来忙碌而混乱。

在进化过程中,物种通过成千上万个基因突变来适应环境变化。物种在不断优化,但有基因突变的个体却在不断地为适者生存而竞争。

行业转型的情况并非如此。

在大多数情况下,转换是在没有方向的情况下找到方向。当我们单独探索时,总会有机构找到引领行业发展的途径。

但从单个机构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成功充满了随机性,大多数探索注定没有未来。

(4)。

当新格式遇到旧规则的限制时,我们习惯于站在新格式一边,呼吁打破常规。但是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每100个新想法中,至少有99个不如它们试图取代的旧传统。因为这些习惯和习俗是无数代人在许多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虽然在金融业数百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过时,但大多数都不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对于共同金融平台而言,与其继续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规则下暴跳如雷,不如接受现实,脚踏实地地投身回报的金融业,这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互金启示录:流量思维的末路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