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7字,读完约8分钟

对于许多准备在不久的将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结构性存款并不是一个奇怪的术语。自2018年初以来,结构性存款从不为人知的普通理财产品迅速流行起来,成为各中小银行推荐的“净红色产品”。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银行网点,探索结构性存款产品。在记者访问期间,发现一些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只有两个“非此即彼”的仓位,而大部分理财经理承诺“不会发生低收益事件”。无论是对国际金价进行基准测试,还是将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联邦存款准备金率(fdr)和其他指标联系起来,产品描述中引发低回报的项目都非常严格,而引发高回报的项目则很容易实现。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在谈到近期结构性存款热销的原因时,金融管理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由于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对保本型金融产品的限制。“现在监管机构不允许保本和理财,所以我们银行推出了高收益存款产品来代替保本和理财,这也是为了现有客户。毕竟,在过去,保底理财产品销量很大,一些客户对保底产品有实际需求,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预期回报率是“两者之一”

低收益触发器极难实现

无意中,结构性存款一夜之间变得流行起来。

在记者走访多家中小银行网点期间,多数网点在门口的电子滚动屏幕上发布了结构性存款的产品信息,“保本保收”的宣传让路人驻足。进入银行大门后,在具有网点特征的公告栏上,结构性存款一直与大额存单和银行理财产品“相互竞争”,占据有利地形。

在北京某城市商业银行北四环支行,《证券日报》记者提出了购买保本产品的需求。该网点的财务经理第一次推荐了我行的两个结构性存款产品:“现在新规定出台了。规定保证产品今后不再销售。我们银行现在只有两种产品,收益率不如结构性存款。因此,对于有保本需求的客户,我们都建议购买结构性存款。”

以我行“90天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结构性存款”为例,根据初始存款金额(5万元或50万元),预期收益率为“1.4%或4.0%”和“1.4%或4.2%”。据财务经理称,该产品是一种“保本”产品,记者被提醒,其收入只有两个“非此即彼”的头寸,而不是区间收益率。也就是说,在产品到期日之前,如果符合约定的条件,4.2%的收入可以实现,反之,只有1.4%。"从历史上看,4.2%的收入是稳定的,而且肯定会实现."至于产品背后关联的指标,财务经理只说“与伦敦上市汇率有关”,但没有明确介绍libor的具体含义、波动和指数含义。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在记者走访银行其他分支机构的过程中,他们被承诺"低收益事件不会发生"无一例外。从记者目前观察的十多种产品来看,它们的投资周期大多较短,主要是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无论是设定国际黄金价格的基准,还是将libor和fdr等利率指标联系起来,在大多数产品描述中引发低回报的项目都非常苛刻,而引发高回报的项目则很容易实现。某网点的财务经理甚至告诉记者,“这种波动可能根本不存在。”该产品仅设定三个月。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一家银行网点的财务经理告诉《证券日报》,目前的结构性存款既有存款的风险水平,又有金融产品的收益,这被称为“完美”投资。“对于重视资金安全性的客户,结构性存款被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在银行倒闭等极端情况下,50万元以下的金额可以全额支付。”

红色爆发背后的“真假结构”有待规范

随着资产管理新规的最终落地,银行资本保全和金融管理的现代化也将终结,结构性存款将立即成为一些中小银行的“新宠”。

从数据来看,今年结构性存款的扩张速度可谓“迅猛发展”。根据央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中资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8.8万亿元。截至2017年1月底,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仅为5.8万亿元。此外,2018年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超过2017年全年1.8万亿元的增长规模。

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小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投入较大,而综合存款优势较大的大银行增速相对适中。2017年,两者的增长率相差不大,在10%以内;然而,自今年年初以来,两个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已扩大到10%以上,预计中小银行债务方面的压力将相对于大银行而言有所增加。此外,金宝宝互惠产品和基于商品的产品对银行存款的转移压力迫使银行增加对个人存款的吸收。截至2018年3月底,个人结构性存款大银行同比增速达到60%以上,中小银行同比增速达到75%。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不是新产品。据悉,早在2002年,光大银行(601818,诊断股)就开始实施结构性存款业务;此后,四大国有工农银行相继推出了回力通、回力丰(港股00494)、回力宝、惠德英等结构性存款产品。就产品结构而言,虽然挂钩的衍生品是不同的(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指数等)。),结构性存款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采用“基本存款+金融衍生品”的模式。除了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外,投资者还可以获得与标的价格波动相关的衍生收益。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自2018年以来,行业普遍认为结构性存款的快速扩张与新出台的新资产管理法规的预期有关。新的《资产管理条例》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护资本和收益,金融机构在赎回有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偿还资本”,俗称“破格赎回”。一方面,是政策压力;另一方面,投资者的“挑剔”要求是“保护资本和利益”。因此,在缺乏资本保全和金融管理之后,银行不愿意推荐结构性存款填补空怀特市场。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然而,结构性存款真的是一种“完美投资”吗?

观察一些银行公布的产品规格不难发现,这些产品规格只说明了与目标挂钩的产品和收益的计算方法,而没有披露衍生品交易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结构是真是假是值得怀疑的。

以许多银行结构性存款挂钩的“美元libor3m”指数为例,一些中小银行将结构性存款高收益率的触发条件设定在“0-8%”的波动范围内,只有超过8%才会出现低收益率。然而,自《证券日报》记者检索到风数据以来,该指数在过去30年间的波动,该指数上一次超过8%是在1986年至1990年,这种极端情况已经20多年没有出现过了。自2018年以来,该指数一直在稳步波动,收益率尚未超过2.4%。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相当于与银行签署了一个“双赢”的赌博条款,而条款的设计者又是如此“慷慨”,这让人们对其背后的目的感到疑惑。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从监管角度看,早在2004年3月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确立了衍生品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律地位。此后,2005年,监管机构开始允许中国和外国银行发行股票和大宗商品相关产品。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投资管理、关联目标、结构性存款销售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性法律法规,引导了结构性存款的发展。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中泰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戴志峰写道,在利率市场化和新的资产管理法规的环境下,结构性存款产品可以解决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的两大痛点。对于表内而言,结构性存款利率具有灵活性,是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另一种省钱方式,可以解决表内存款问题;就表外产品而言,“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是向净值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过渡产品形式,通过收取管理费和销售手续费来提高银行的收入,解决预期收益产品的转化问题。

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此外,戴志峰还指出,目前,许多银行为了规避新的资产管理规定,采用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吸收负债,许多中小银行纷纷效仿,发行“假结构性存款”,实现高利率储蓄。然而,假结构性存款仍然只是变相的交易,它们在未来肯定会面临严格的监管。预计未来将逐步出台结构性存款专项监管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向“保本理财-假结构性存款-真结构性存款”的方向过渡。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结构性存款“一夜蹿红”预期收益率“非此即彼”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5705.html